责任编辑:张妮发布时间:2020/6/8 8:45:14点击数:19356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俯瞰这片郁郁葱葱的千亩林海,你很难相信,这是素以干旱著称的黄土高原。这片林海,并非天然的原始森林,而是一个叫张莲莲的普通党员,带领一家三代近40年接续奋斗的成果。草木无言,却用这悦目的绿色,见证了一位普通农家妇女播撒绿色梦想的初心故事。
1750亩林场,20多万棵树木,这个数字在如今延安的绿色版图中或许不算什么,唯有见证了雷坪塔村的过往,方能读懂张莲莲追逐绿色的一片痴心。
“雷坪塔,沟垴洼,水土流失年成瞎。地老天荒梁峁秃,糜谷旱得拧麻花。”上世纪80年代初,对于刚刚嫁到雷坪塔村的张莲莲而言,这段流传的民谣,的确是当地风貌的真实写照。据张莲莲回忆,那会儿赶集上会,都没拿过十块钱,顶多就是三块钱,每次早早把鸡蛋攒下,鸡蛋一卖赶紧用这钱买些油盐酱醋、针头线脑的零碎日用品。
眼看着女儿一家的日子过得如此恓惶,时任延安地区林业局副局长的父亲张静,启发张莲莲上山种树。他告诉女儿,虽然你没有文化,但是现在政策好了,只要能吃得下苦、受得下罪,好好栽树,一定能过上好日子。
当时的张莲莲并不能理解父亲话里的深意,这个没上过一天学的农村女子,心里也没有什么蓝图规划,但她抱定了“换一个面貌”“换一种活法”的朴素心愿,认起了真。除了保留下一点口粮田,她把自家30亩耕地置换成数百亩荒坡地,扛起锄头上了山。“她放着好地不种,却在山地上种树?”在那个温饱尚成问题的年代,张莲莲的举动招来了很多质疑。就连丈夫也说,树木30年才能成林,我们能等得到吗?
可是,这个倔强的陕北女子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。没有树苗自己掏钱买,没有水窖就肩挑石头自己砌,村里人发现,除了夜里睡觉,山梁上总有一个挥舞锄头的瘦小身躯。肩膀磨出过血,手掌磨褪过皮,但一茬一茬的小苗长大长高,长成了参天大树。提起个中艰辛,仿若历历在目。张莲莲说,最热的天气在最高的山上栽树,11个晌午都不回家,带上几个瓜果梨枣就当午饭,有时候盘算盘算,西红柿都不舍得吃。
陕北的山梁陡峭,有些超过75度的山峁连羊都上不去。拉树苗上山时,车子翻落过沟底,人也失足摔伤过膝盖,多年后,张莲莲为此摘除右膝盖,装上了一块不锈钢的人造膝盖。说起这些艰辛,老人笑着说:“人家说我光顾着栽树,不怕死。”
见过张莲莲的人,都会对那双黑白分明的手印象深刻:手背黝黑布满“沟壑”,骨节粗大;手掌发白,尽是老茧。30多年来,她用坏了100多把镢头,穿坏了300多双鞋。雷坪塔的山青了,水绿了,张莲莲的发梢却白了。走到树下,搂一搂那些粗壮的树干,张莲莲有说不出的幸福感。
不负青山,才有了青山不负。1995年,张莲莲承包了村集体上百亩土地,种上苹果树、桃树和杏树。几年过后,果园进入盛果期,最多卖到过三四十万元。1999年,延安作为全国试点,全面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。从那时起,张莲莲不仅栽树的劲头更足了,还免费给村里人提供树苗,带动大家一起绿化山林。她说,我是个老共产党员,要起带头作用,大家富了比我一个人富了强。
“幸福的家庭是奋斗出来的。”张莲莲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家的院墙上。几十年来,张莲莲的4个儿女和9个孙辈都跟随她栽过树造过林。2015年,长子王军一家与母亲一合计,千亩林地里的嫩芽、虫子、草籽,都是天然的优质饲料,干脆创办个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。很快,以张莲莲名字命名的“莲花鸡”打响了品牌。
富起来的张莲莲没有忘记乡亲们。自创办以来,生态农场90%以上的用工,都是本村和周边农民,儿子儿媳近期还计划着把部分土鸡分给贫困户喂养,再由农场统一收购,来带动他们脱贫。张莲莲的大儿媳李红卫去年还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,她说:“我就是要把婆婆的创业精神与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。辉煌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,奋斗才能迎来灿烂的未来。”
这些年,因造林有功、致富有道,张莲莲被授予“全国劳动模范”“全国巾帼建功标兵”“全国绿化奖章”等荣誉。2017年,张莲莲一家还荣获了“全国最美家庭”称号。
如今,69岁的她依然每天上山、见缝插绿,在参天的密林间不断播撒下绿色的未来。张莲莲说:“把这山治理成青山绿水,这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。”
了解更多细节,请登录《共产党员》电视栏目网页点击收看。